找到相关内容313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禅师“无人赏,自家拍掌”

    法席屡迁,道契九重。   于古有光,为誉益崇。顺缘而归,自昔所同。   明月摄彩,浮云。我为铭诗,刻画太空。   于彼戏论,记其初终。 ...庞居士问马祖“不与万法为侣”之例。慧远一听,突然顿悟了,兴奋地倒在众僧之中,久久不起来。众僧吓坏了,以为他病了,连忙扶他起来。慧远说:“我梦醒了。”到了晚上,与圜悟勤禅师问答滞无碍。慧远说:“净裸裸...

    甸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05776893.html
  • 寒山怎么成“和合”

    描绘了寒山的形象:“状如贫子,形貌枯悴……桦皮为冠,布裘破弊,木屐履地”,所透露出的超脱物累、狂放不羁的精神,奠定了后来画像中寒山形象的基本气质。   蓬发诵读与虎同睡   正所谓“可惜生前总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0383392.html
  • 看见佛陀在人间

    、那一空间的交会存在,风吹、日晒、雨淋或者其它种种原因,总有一天会消失,但人们都把它看成永恒的实在。“实在,才隔离了你我。假使你我的慧眼,比爱克司光更强,那就能透过这好像存在的巨物,显发它的真相。...   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  佛陀之成为佛陀,并不在于他出身王室,或者修过苦行、能为大众说法,而是因为他在人间体悟人生的真谛—缘起。印顺法师诠释这“缘起”之义:“凡是存在,没有因而自然的;没有恒...

    潘煊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50687246.html
  • 造就慈悲品质--济群法师

    的神仙,而是代表一种生命品质。只要按菩提心教法修习,每个人皆可训练成功。当我们具备真实伪的愿菩提心后,就有资格进一步受菩萨戒。如果从未想过利益一切众生,却要受菩萨戒,以菩萨自居,那和修行是毫不...关起门来想想就可以完成的。在座上观修时,想着“我要利益一切众生”,似乎并不是很难。但真正面对一切众生时,面对那些亲的、疏的,善的、恶的,形形色色的众生时,还能分别地一视同仁吗?还能坚持不懈地继续这份发心吗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263087703.html
  • 旧广州师姑庵的秘密

    当作“第二夫人”,花耗的金钱不可计数。后来床头金尽,一去,下落不明。   三、莲花庵仰忠街内的莲花庵,早在前清末年,已是半公开的淫窟。比之上述药师庵和永胜庵,历史更为悠久。民国初年,广东省参议长...脍炙人口。这所尼庵,在附近一带居民的心目中,是一个神秘的所在。该庵从外表看来,平平奇,里面却大有文章。庵内持斋礼佛的老师傅,实质上就是买良为娼暗营淫业的鸨婆。她们利用金钱,买下几个年轻貌美的少女,收作徒弟...

    伟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793373.html
  • 苏洵与释道

    这首诗写得含蓄蕴籍,"婉而不迫,哀而不伤,"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。诗中描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,他以泉为家,来影,去,长生不死,与世无争,显然是个出世的仙人。诗云:  井中老翁误年华,白沙翠石公之家。  公来迹,井面团团水生花。  翁今与世两何与,无事纷纷惊牧竖。  改颜易服与世同,勿使世人知有翁。  另外,在《名二子说》中,给苏辙取名的原因是:"天下之车莫不由辙。而言车之功,辙...

    吴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0453531.html
  • 大足石刻禅诗赏析

    实物资料者,堪称全国之最。   二   人牛不见杳,明月光寒万象空。   若问其中端的意,野花芳草自丛丛。   此诗为五代四川普通山普明禅师《十牛图颂》之《双泯》颂,押《唐韵》平声“东”韵(“空”、“丛”),刻于宝顶山大佛湾牧牛图《明月颂》中。   “人牛不见杳”句。指“人”、“牛”均不见,物我双忘,以“牛”喻心(主观世界),以“人”喻“物”(客观世界)。   “明月光寒万象空...

    赵辉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224196693.html
  • 金刚经释(八)

    心已消失,但现在明明清清的心是存在的。而从心的本性、颜色、形状等方面观察,正在生起分别念时始终找不到任何实有堪忍的心识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若未来心现在能得到,则等同石女儿、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...现见心之本性中坐禅,如理如实了达自心去的本性,安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心,三时分别之心自然消逝。通过三时之观察,也能抉择心的本性。《中观四百论》云:“过去若过去,如何成过去,过去不过去,如何成...

  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著疏

    |金刚经释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750242641.html
  • 《修心七要》略释(二)

    我们就开始观察,如果这个念头产生于大脑,那大脑本身又是什么呢?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,把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切开,分成一块块碎片;之后又将每一个碎片分解、分解、再分解,最后连微尘都要打破,直至消失。...这束花好漂亮”,之后就生起“能用这束花去供佛该多好啊”的念头,随即这个念头又消逝,而不会延续不断。那么,此时这个念头去哪里了呢? 在观察心的去处方面,也曾有过很大的错处,大家一定要注意。比如说...

    阿底峡尊者[耳传] 恰卡瓦尊者[编辑] 慈诚罗珠堪布[讲授]

    |修心|胜义菩提心|世俗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09444588522.html
  •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

    照何曾有先後,一心融绝了!     白毫相是我们用功时所观的境,此境乃一念心中所现,故是妙假,因一即一切故;了了分明照此白毫相的是一念能观之心,这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心,正观此明_了的白毫相对,不...初观时以净室所供的佛像作观境,即观像中佛立於虚空中,到了观想分明时,此像渐渐化大,愈显庄严,成丈六的立体型的真金色的佛三十二相,并各相好一一清楚,明了现前。此时再身心世界,一切均已放下,唯此所观之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831271164.html